全国茶楼楼凤品茶 ,楼凤阁gov.ccn登录入口,广深佛莞珠江夜猫子论坛,一品楼站街论坛

《广西日报》刊发我校校长卢红青理论文章:加快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

来源:  作者:  编辑:钦州幼专 发布日期:2024-08-21 16:31:25   浏览次数:

2024年8月21日,《广西日报》第五版刊发我校卢红青校长理论文章《加快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

文章表示,必须加快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现将文章全文转载分享如下:

《加快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

卢红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毙<疑缧耸墙ㄉ杞逃抗闹匾挝?,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必须加快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要保证协同育人工作有效、均衡、持续推进,必须先从制度上予以规范指导和保障。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局面,构建贯穿不同层级职能部门和大中小学等学校的纵向体系,以及由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实施机构构成的横向体系,实现协同育人的全网络覆盖和全员参与。

职能部门应切实担起职责,优化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紧密合作、互相支持,有效提升育人效果,共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在育人工作中目标统一、资源互通、责任共担,实现教育功能互补。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指导服务体系、责任共?;?、补偿与干预机制及综合评估体系的制度框架,激发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すぷ鞯目己朔冻?。

引导社会支持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健康教育生态。管理机构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实施方案,促进育人资源整合与具体措施的有效落地??蒲谢棺帕τ诮逃砺塾胧导难芯看葱拢逃母锾峁┛蒲б谰?。学校作为最基层的执行单位,必须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惠及每一位学生。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的有效结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学校在深化与优化协同育人体系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凝聚学校、家庭及社区的力量,将思政育人从单一部门的工作转变为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共同推进思政教育的实施,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教师是育人的关键。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强化使命担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

学生是育人的主体。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批判性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主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共同探讨成长成才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干事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长和社会是育人的重要力量。为家庭赋能,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是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一环。通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机构以及专业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等,共同为父母行使教育权利与承担主体职责提供支持。家长应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家庭文化的建设,保持与子女的开放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思想动态和遇到的困惑,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指导,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子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机构通过参与学?;疃?,洞察学校思政教育理念与方法,贡献建议助力学校发展,自觉承担起思政教育的社会职责,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

校家社合力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立体化思政教育网络,是拓展育人空间,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格局的必要措施。高校应主动作为,强化协同育人理念,牵头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使思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主体性和社会性实现有机融合。

党建引领推动协同发展。高校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校党委的决策力和领导力,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愿景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组建思政教育工作部门,选拔优秀的党员干部担任关键岗位。将思政教育与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等同步推进,构建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课堂、社团及网络平台等教育领域的监管,推动思政教育与各项教育活动的协同发展。

拓展校内外育人空间。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项目。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合作,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标准,发掘并宣传校内的优秀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积极进取的校风和学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打造线上育人平台。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突破时空限制,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的思政教育环境。同时,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来推动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资源共享,引导家长利用自身的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从而提升育人的效果。

通过拓展多元化育人空间,构建立体协同育人平台,确保学生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上一条:钦州幼专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步伐”开学工作研讨会

下一条: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关闭